鼓浪屿是红墙白瓦吗?
红墙红瓦是当地特有文化具体的一种表现形式。

闽南地区则多为红墙红瓦,并且有了“红砖文化”一大地域特色。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在历史长河慢慢形成了,对于红墙的由来,有文献记载是因为以厦门、泉州为代表的地区所生产的红砖规格与古罗马和古波斯传统建筑上红砖的规格十分相似,以此推断是来自古罗马和古波斯,也有说是来自古印度,去看厦门、泉州的建筑遗址就能发现其文化元素,另也有喜庆、吉祥之意,毕竟红色是生命力的象征,五行中属于火的颜色就是红色。
不一定。
鼓浪屿的建筑大多是本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建造的,以低层庭院式建筑为主。它们受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建筑手法影响,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房屋通常选用当地的石材或红砖,造型别致,布局合理,且多采用圆拱回廊、清水红砖、红瓦坡折屋面,并用柚木楼板、花砖铺地,用栏板铺以奇异别致的琉璃瓶花格。
建筑的各个立面常有精雕细刻的罗马式大型圆柱和结构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顶。有的建筑仿照古代宫殿式建筑揉合西欧建筑造型手法,形成外形独特、屋檐线条奇异的折衷式建筑风格。
鼓浪屿馅饼的由来?
众所周知,鼓浪屿馅饼是鼓浪屿的特产之一,也是厦门的特产之一。关于“鼓浪屿孝母饼”的由来,听说也是特有渊源的。另外,鼓浪屿孝母饼也是一款美味可口的鼓浪屿名品甜点。
正文
众所周知,鼓浪屿馅饼是鼓浪屿的特产之一,也是厦门的特产之一。鼓浪屿馅饼作为闽南传统产品之一,已有50多年生产历史。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外观小巧玲珑,色泽金黄,味香皮酥,馅甜适口,并具有爽喉之冰凉感。该产品既是茶点、点心的可口佳点,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家乡特产。每逢春秋旅游季节、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佳日,更受消费者喜爱。
鼓浪屿馅饼中,要属鼓浪屿孝母突然出了。顾名思义,鼓浪屿孝母饼是一款以孝敬老母亲,而特别制作的饼。随着时间的推移,鼓浪屿孝母饼不仅仅是一款只为孝敬母亲,还引申到对长辈的孝敬了。
古代有历史名人的孝母饼,而鼓浪屿也有鲜为人知的食三姨“孝母饼”。鼓浪屿的食山姨,人家都尊称“鼓浪屿十三姨”。关于“鼓浪屿十三姨”的故事,网络一直都有在流传。关于“鼓浪屿孝母饼”的由来,听说也是特有渊源的。由于早起去了海外,后来有辗转来到厦门鼓浪屿。而食山姨对在母亲有生之年,未尽到做子女一片孝心,感到耿耿于怀!于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食山姨特地根据鼓浪屿馅饼的特色,做出了一款名为“孝母饼”的鼓浪屿特色馅饼。虽然自己老母亲未能品尝到食山姨亲手制作的“孝母饼”,但是在鼓浪屿上面,很多老人家都能品尝到食山姨为他们送去的“孝母饼”。
另外,鼓浪屿孝母饼也是一款美味可口的鼓浪屿名品甜点。它好在料精工细,选用优质精白面粉制成,上等的绿豆,研得精细,饼皮和饼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处。烘制时,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内熟外赤不走油。这样做出来的馅饼,饼皮香酥油润,饼馅冰凉清甜。
每逢过节,很多来厦门工作的外来人,都会带上鼓浪屿孝母饼回去给自己的长辈们,表达子辈们对长辈的一种尊爱。
饼是厦门的传统食品,鼓浪屿馅饼的注册商标是“厦鼓屿”。
“中华老字号”“仁真”“厦鼓屿”创始人陈玉仁先生继承祖辈陈修德(于一九一八年间)遗传经营传统食品作坊,并追随厦门鼓浪屿民间艺人研习制作各式传统食品数十年。
于一九九五年在厦门五通工业区创建厦门市仁真工贸有限公司。经营生产“仁真”牌月饼、馅料、“厦鼓屿”牌馅饼系列等各式传统美食及休闲食品。
“厦鼓屿”品牌在2001年获得了中国国内贸易部颁予的“中华老字号”称号。
1
闽南民俗怎么拍?
首先要到间南农村,如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的农村,在农村其民俗保存比较完好。
其次,要等到有体现民俗文化的时间段,民俗一般在喜庆日或重大节日才有,第三,准备好拍摄器材,没有器材是不能拍的,最差也要手机或相机,